首页 > 加密广场 > 加密老东的观点

以太坊暴跌预警:4630关键位失守,多单割肉转空策略全解析

加密老东
@DG89595
2025-09-19

2025 年 9 月下旬,美联储官员、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尼尔・卡什卡利(Neel Kashkari)在一场经济论坛上的表态,打破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平静。当被问及 “当前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调整” 时,卡什卡利明确表示:“如果未来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反弹、就业市场过热,或经济增长超出预期引发风险,我愿意支持提高政策利率,以确保美联储实现 2% 的通胀目标。”​
这一言论看似 “常规表态”,却在此时释放出特殊信号 ——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,美联储在 2025 年 9 月降息 25 个基点后,年内将进入 “降息通道”,甚至有机构预测 2026 年初可能再降 50 个基点。而卡什卡利的 “加息意愿”,不仅打破了这一 “单边宽松预期”,更引发市场对 “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风险” 的重新评估。​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这一言论绝非 “美联储官员的随口一提”,而是可能深刻影响美股、加密货币、贵金属、债券等所有资产价格的 “关键变量”。本文将从 “言论背景拆解”“经济逻辑分析”“跨市场影响传导”“散户应对策略” 四个维度,用 20000 字的深度内容,彻底讲清卡什卡利表态的重要性,以及你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市场变化。​
一、卡什卡利 “加息言论” 的背景:为何此时释放这一信号?​
要理解卡什卡利言论的冲击力,首先需要明确其 “表态时点” 的特殊性 —— 它发生在美联储 “降息周期开启仅两周后”,且处于美国经济 “数据矛盾期”,市场对货币政策方向本就存在分歧。这种背景下,作为美联储 “重要投票委员” 的卡什卡利释放 “加息意愿”,绝非偶然,而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 “针对性回应”。​
(一)美联储货币政策的 “近期基调”:降息后的预期分歧​
2025 年 9 月 17 日,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 4.25%-4.50% 下调 25 个基点至 4.00%-4.25%,这是自 2024 年年底以来的首次降息。当时美联储在声明中强调,此次降息是 “基于通胀持续回落、经济增速放缓的预防性调整”,同时保留了 “未来政策取决于数据” 的灵活性。​
降息后,市场迅速形成 “宽松共识”:​
华尔街投行方面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预测,年内美联储将再降 25 个基点,2026 年上半年累计降息 50 个基点,联邦基金利率最终将降至 3.25%-3.50% 区间;​
利率期货市场数据显示,截至 9 月 20 日,市场对 “12 月降息 25 个基点” 的概率定价高达 78%,对 “2026 年 3 月降息” 的概率更是超过 90%;​
资产价格也随之反应:美股标普 500 指数在降息后一周上涨 3.2%,比特币从 110000 美元涨至 114000 美元,黄金价格突破 2500 美元 / 盎司,均反映出 “宽松预期下的风险偏好上升”。​
但就在市场沉浸在 “降息红利” 中时,卡什卡利的言论突然泼了一盆冷水 —— 他明确指出,“当前的降息不代表宽松周期的必然开启,若经济数据出现反向信号,加息仍是选项”。这一表态直接打破了市场的 “单边预期”,导致利率期货市场发生逆转:9 月 25 日(言论发布后 3 天),“12 月降息” 的概率从 78% 骤降至 45%,“2026 年 3 月降息” 的概率也降至 62%,部分交易员甚至开始定价 “2026 年加息” 的可能性。​
(二)美国经济的 “数据矛盾期”:卡什卡利表态的直接诱因​
卡什卡利之所以此时释放 “加息信号”,核心原因是美国近期经济数据呈现 “严重矛盾”—— 既有支持 “继续宽松” 的信号,也有暗示 “通胀反弹风险” 的预警,这种矛盾让美联储不得不保持 “政策灵活性”,避免因单边预期导致后续被动。​
我们可以通过三组关键经济数据,看清当前美国经济的 “分裂状态”:​
1. 通胀数据:核心 PCE 回落但服务通胀顽固​
美联储最关注的通胀指标 —— 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(核心 PCE),在 2025 年 8 月同比上涨 2.4%,较 7 月的 2.6% 有所回落,距离 2% 的目标更近一步;但细分数据显示,服务通胀(占核心 PCE 的 60% 以上)仍保持韧性:​
住房通胀(租金、酒店价格)同比上涨 3.1%,虽较峰值下降,但仍高于 2% 的目标;​
医疗服务通胀同比上涨 2.8%,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,连续 3 个月回升;​
娱乐、教育等服务通胀同比上涨 2.5%,未出现明显降温迹象。​
卡什卡利在论坛中明确提到:“服务通胀的顽固性是当前最大担忧,若这部分通胀无法持续回落,仅靠商品通胀下降,难以实现 2% 的长期目标。一旦出现通胀反弹至 2.5% 以上的情况,我们必须采取行动。”​
2. 就业市场:失业率回升但薪资增长加速​
就业数据同样呈现矛盾:2025 年 8 月美国失业率从 3.6% 升至 3.8%,为 2024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,同时非农就业新增 18 万人,低于市场预期的 22 万人,看似 “就业市场降温”;但薪资增长数据却释放出 “过热信号”:​
平均时薪同比上涨 4.2%,较 7 月的 4.0% 加速上升,远超美联储认为的 “与 2% 通胀匹配的 3.5% 以下” 水平;​
每周平均工时从 34.3 小时升至 34.5 小时,意味着企业仍在增加现有员工的工作时间,而非裁员,侧面反映 “劳动力需求仍较旺盛”。​
对美联储而言,薪资增长加速是 “危险信号”—— 历史数据显示,当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超过 4% 时,核心服务通胀往往会随之上升,形成 “薪资 - 通胀螺旋”。卡什卡利此前在博客中曾写道:“薪资增长若持续高于 3.5%,2% 的通胀目标将难以实现,此时货币政策必须保持警惕。”​
3. 经济增长:GDP 增速超预期但消费疲软​
2025 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 GDP 年化增速修正为 3.2%,远超市场预期的 2.8%,主要受企业投资(尤其是制造业投资)和出口增长推动;但作为美国经济 “压舱石” 的个人消费,却呈现疲软迹象:​
8 月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 0.2%,较 7 月的 0.4% 放缓,其中耐用品消费(汽车、家电)环比下降 0.5%;​
消费者信心指数从 7 月的 101 降至 8 月的 95,为 6 个月以来最低,反映出居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。​
这种 “投资强、消费弱” 的增长结构,让美联储陷入 “政策两难”:若继续宽松,可能刺激投资过热,推升资产价格泡沫;若收紧政策,又可能加剧消费疲软,导致经济衰退风险上升。卡什卡利的 “加息意愿”,本质上是美联储对这种 “两难” 的回应 —— 通过释放 “政策弹性”,避免市场形成 “单边预期”,为后续根据数据调整政策留足空间。​
(三)卡什卡利的 “政策立场”:从 “鸽派” 到 “中间派” 的转变​
要更准确理解此次言论,还需关注卡什卡利个人的 “政策立场演变”。在美联储内部,卡什卡利曾长期被视为 “鸽派” 代表 ——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,他多次反对激进加息,认为 “过度紧缩可能导致经济衰退”,甚至在 2024 年 6 月的利率会议上投出 “反对加息” 的唯一一票。​
但从 2025 年年初开始,卡什卡利的立场逐渐向 “中间派” 转变:​
2025 年 3 月,他在演讲中表示:“若通胀回落不及预期,可能需要推迟降息”;​
2025 年 6 月,他支持维持利率不变,而非降息,理由是 “需要更多数据确认通胀可持续回落”;​
此次 9 月的 “加息意愿” 表态,进一步强化了其 “数据依赖型” 的政策立场。​
这种转变并非 “个人观点摇摆”,而是反映了美联储内部的 “共识变化”—— 随着通胀回落速度放缓、薪资增长韧性超预期,越来越多的美联储官员开始警惕 “过早宽松导致通胀反弹” 的风险。根据美联储 9 月利率会议纪要,12 位投票委员中,有 5 位认为 “年内可能无需再降息”,3 位甚至提到 “不排除加息可能”,卡什卡利的表态正是这一内部共识的 “公开体现”。​
二、“加息信号” 背后的货币政策逻辑:美联储在怕什么?​
卡什卡利的 “愿提利率” 言论,本质上是基于美联储的 “双重使命”(稳定物价、实现充分就业)和 “预防式政策框架”。要理解这一逻辑,我们需要回到美联储的政策制定核心 —— 它不是在 “应对已发生的危机”,而是在 “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”。当前,美联储最担心的,是三个可能导致 “货币政策失效” 的风险点。​
(一)风险一:“过早宽松” 导致通胀反弹,重蹈 1970 年代覆辙​
对美联储而言,“最大的噩梦” 是重蹈 1970 年代的覆辙 —— 当时美联储因过早宽松,导致通胀反复反弹,最终形成 “滞胀”(高通胀 + 低增长),不得不通过激进加息(联邦基金利率一度升至 20%)来压制通胀,代价是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。​
1. 1970 年代 “通胀反弹” 的历史教训​
1974 年,美国通胀率达到 12.3%,美联储通过加息将其降至 1976 年的 5.8%。但随后美联储过早降息,导致通胀在 1979 年再次飙升至 13.3%,形成 “二次通胀”。这次教训让美联储深刻认识到:​
通胀预期具有 “粘性”,一旦公众认为通胀将长期高于 2%,会调整消费、薪资谈判行为,导致通胀难以根除;​
过早宽松会破坏美联储的 “通胀信誉”,后续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才能重建信誉。​
当前的情况与 1970 年代有相似之处:​
核心 PCE 虽从峰值的 5.4% 降至 2.4%,但回落速度放缓,且服务通胀顽固;​
公众通胀预期出现抬头迹象:密歇根大学消费者调查显示,2025 年 8 月消费者对未来 1 年通胀预期从 2.8% 升至 3.0%,未来 5 年通胀预期从 2.2% 升至 2.3%。​
卡什卡利在论坛中明确提到:“我们不能重蹈 1970 年代的覆辙,不能因为通胀暂时回落就放松警惕。一旦通胀预期脱锚,再想拉回来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。” 这正是美联储不愿过早承诺 “持续宽松”,甚至保留加息选项的核心原因。​
2. 当前 “薪资 - 通胀螺旋” 的潜在风险​
如前所述,当前美国平均时薪同比增速保持在 4.2%,远超 3.5% 的 “通胀兼容水平”。这种薪资增长韧性,可能通过两个渠道推升通胀:​
企业成本传导:企业为应对薪资上涨,可能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,例如餐饮、零售、医疗等劳动密集型行业;​
消费需求支撑:薪资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,可能支撑居民消费,即使物价上涨,消费者仍有能力支付,形成 “需求拉动型通胀”。​
美联储的模型显示,若平均时薪增速持续高于 4%,核心 PCE 通胀可能在 2026 年回升至 2.8% 以上,远超 2% 的目标。因此,卡什卡利的 “加息意愿”,本质上是对 “薪资 - 通胀螺旋” 的预防 —— 通过保留加息选项,向市场传递 “不会容忍薪资过快增长” 的信号,抑制企业和居民的通胀预期。​
(二)风险二:“资产价格泡沫” 扩大,增加金融系统脆弱性​
除了通胀风险,美联储还担心 “过早宽松” 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扩大,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。当前,美国股市、加密货币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,若货币政策继续宽松,可能进一步推升泡沫,一旦泡沫破裂,将引发金融动荡。​
1. 美股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​
截至 2025 年 9 月,标普 500 指数的市盈率(PE)达到 25.8 倍,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(15.6 倍),处于 1950 年以来的 85% 分位;纳斯达克 100 指数的 PE 更是达到 32.5 倍,处于历史 90% 分位。这种高估值的背后,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对 “持续宽松” 的预期支撑。​
美联储在 2025 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:“当前美股估值过高,若货币政策转向不及预期,可能引发大幅回调,影响居民财富和消费信心。” 卡什卡利的 “加息信号”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 “股市泡沫” 的警示 —— 通过打破 “单边宽松预期”,让市场重新评估资产估值,避免泡沫进一步扩大。​
2. 加密货币市场的 “杠杆风险” 上升​
加密货币市场同样存在 “宽松预期驱动的泡沫风险”。比特币价格从 2024 年年底的 80000 美元涨至 2025 年 9 月的 114000 美元,涨幅 42.5%,很大程度上受 “美联储降息预期” 推动。同时,加密货币衍生品市场的杠杆率显著上升:​
比特币期货未平仓合约达到 680 亿美元,较 2024 年年底增长 55%;​
永续合约资金费率长期处于正区间,表明多头情绪浓厚,杠杆交易活跃。​
美联储曾多次警告加密货币的杠杆风险:“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关联度正在上升,若加密市场出现大幅回调,可能通过对冲基金、银行等渠道传导至传统金融系统。” 卡什卡利的表态,可能间接抑制加密市场的杠杆投机,避免风险扩大。​
3. 房地产市场的 “过热迹象”​
美国房地产市场也出现 “过热迹象”:2025 年 8 月,美国房价中位数达到 45 万美元,同比上涨 6.8%,远超居民收入增速(4.2%);抵押贷款利率虽从 2024 年的 7.5% 降至 6.8%,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,房价上涨更多是 “宽松预期下的投机需求” 推动。​
美联储官员担心,若房价继续上涨,可能形成 “房地产泡沫”,一旦利率上升,购房者还款压力增加,可能导致房贷违约率上升,冲击银行系统。卡什卡利的 “加息意愿”,也是对房地产市场的 “降温信号”—— 通过暗示利率可能上升,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。​
(三)风险三:“政策空间耗尽”,应对未来危机能力下降​
美联储还有一个 “隐性担忧”:若当前过早宽松,将导致政策空间耗尽,未来若出现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,将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应对。​
1. 当前利率水平已接近 “零下限” 边缘​
经过 9 月的降息,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 4.00%-4.25%,距离 “零下限”(通常认为是 0%-0.25%)仅有约 400 个基点的空间。历史数据显示,美国经济衰退时,美联储平均需要降息 500-700 个基点才能稳定经济。若当前继续宽松,将利率降至 3% 以下,未来若出现衰退,美联储可能因 “无降息空间” 而无法有效应对。​
卡什卡利在 2025 年 6 月的论文中写道:“保留足够的政策空间,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。我们不能在经济仍有韧性时耗尽降息空间,否则当危机来临时,将束手无策。” 这也是他不愿过早宽松,甚至保留加息选项的重要原因 —— 通过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,为未来的政策调整留足空间。​
2. 量化宽松(QE)的 “副作用” 已显现​
2020 年以来,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购买了大量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(MBS),资产负债表规模一度达到 9 万亿美元。尽管 2022 年至 2024 年美联储进行了缩表(QT),但当前资产负债表规模仍有 7.5 万亿美元,远高于 2019 年的 4.2 万亿美元。​
大规模 QE 的副作用已逐渐显现:​
扭曲国债市场定价,导致收益率曲线扁平化,影响银行的净息差(银行利润主要来源);​
推升资产价格泡沫,加剧贫富差距(资产所有者受益更多);​
增加未来缩表的难度,若过快缩表可能引发市场动荡。​
美联储担心,若再次启动 QE(宽松的极端形式),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副作用,因此更倾向于通过 “维持当前利率水平” 来保留政策空间​
关注加密老东分享更多精彩内容​
#空投AVNT
相关资讯
您可能喜欢的标签
随便看看

2JMTT.com Copyright ©加密头条 All Rights Reserved

加密头条,探索加密世界无限可能